品饽饽韵味,溯历史之源
自明清以来的300多年,花饽饽一直与山东胶东地区的群众生活、地方风物紧密相连。林荣涛师傅介绍说,每逢红白喜事、传统节日,花饽饽必会被端上祭台、餐桌。一块块普通的、五颜六色的面团,在家家户户的巧妇手中变成仙桃、石榴、燕子、飞龙……它扎根于胶东人民的生活之中,是民俗风情的独特表现方式,寓意着来年的日子“蒸蒸日上”。
再谈到与花饽饽的渊源时,林师傅说“花饽饽一般用在结婚、上梁、搬家、过生日、节日等,最主要是咱们春节用的特别多。我是土生土长的胶东人,小时候经常看母亲做花饽饽,后来自己也动起了手,成为面板上的小能手。”林师傅本以为自己是一时兴起,没想到越发痴迷。随着捏制花饽饽频次的增加,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决定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。于是,林师傅这一生便躬耕于此,为文登花饽饽的延续、发展、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铸工匠精神,继传承之火
文登的花饽饽在胶东人生活中流传发展了数百年,与其说是一种民俗技艺,更像是一种刻进骨血的文化传承。在像林荣涛师傅这样手艺人的努力下,花饽饽从原来的样式简单而“轻”,摇身一变,变得越做越“重”,不仅分量重,情意也重,承载传统、寄寓美好,如今已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代表。
为了更好地弘扬制作花饽饽这项技艺,林荣涛师傅成立了“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”,希望让更多人认识花饽饽、喜欢花饽饽、吃上花饽饽,同时让文登花饽饽制作技艺能够悠久地传承下去。令人惊喜的是,林师傅的儿子也在家庭的熏陶下,走上了文登花饽饽的传承之路,成为了花饽饽的青年传承人。
花饽饽的蜕变和新鲜血液的融入,既是传承,也带来改变。传统的花饽饽多是白色,造型也相对简单。在林师傅的工作室中,可以看到各式各样造型新颖、色彩丰富、栩栩如生的花饽饽模型。林师傅介绍说,在颜料方面,现在做花饽饽的颜料都是天然的,老辈用的都是食用色素,现在我们不断发展创新,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,现在的花饽饽不仅好看,还注重营养搭配,达到了健康饮食,所以我们现在都用蔬菜花果汁来进行调色;在技术方面,技术创新中造型越来越多,过去的造型比较单一,现在都对花饽饽进行大胆的创新,形形色色,各样都有,造型越来越多。如果用果蔬汁将花饽饽做成色彩各异,把造型做精做细,就会更逼真,更生动,更可爱。他和徒弟们以传统为基础,结合文化潮流和市场需求,推出蛋糕饽饽、醒狮饽饽、宠物饽饽,又搭配造型组合,用猪头和元宝组合寓意“珠宝”、福娃和葫芦寓意“福禄”……别出心裁、精益求精的新产品大受欢迎。

逐时代新潮,拓发展新路
“现在是花饽饽从山东走向全国的阶段,来威海学习的人越来越多。”林荣涛告诉实践队员,年轻人的加入,正让花饽饽这一传统非遗快速现代化、生活化,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花饽饽、走进花饽饽,甚至一齐加入到传承花饽饽的队伍中来。
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播,传播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。近年来,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。各种直播、短视频、博览会、主题活动等全媒体展示传播平台的搭建,广泛聚合了各类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。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,林荣涛师傅也紧跟时代潮流,利用电商、微商和直播平台等,将胶东花饽饽发往全国各地,颜色鲜艳的花饽饽从农家院走向了大市场。同时,林荣涛师傅还表示,会结合当代新媒体的方式,无论是通过短视频还是其他创新方式,更好地传播和宣扬文登花饽饽文化,让文登花饽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(通讯员 张湘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