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国家困境儿童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,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展,物质帮扶力度显著提升。然而,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,困境儿童在心理疏导、社交能力培育、成长规划引导等"隐性需求"领域仍面临系统性挑战。传统帮扶模式中普遍存在的"重物质轻精神""重短期轻长效"倾向,使得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回应。针对这一现实困境,"煌・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"创新性地构建了"需求精准识别、服务专业供给、资源多方联动"的三维服务体系,实现了从粗放式帮扶向精准化服务的转型升级。 这支由理工科、地理学、心理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组成的复合型团队,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,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,为困境儿童构建起立体化、全周期的成长支持网络。团队在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化、专业化、系统化的工作理念,通过创新服务模式,有效破解了传统帮扶工作的痛点难点。
在心理支持体系建设方面,团队建立了标准化、规范化的服务流程。基于心理学专业评估标准,综合运用《抑郁自评量表(PHQ-9)》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(ASLEC)》等国际通用测评工具,结合标准化访谈和行为观察等方法,为600名孤困、留守及流动儿童建立了动态心理健康数据库。这一创新性的数据库不仅包含基础信息,更整合了心理测评数据、行为表现评估等多维指标,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追踪,为精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儿童群体,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"四维分级干预"机制:对于低风险群体,实施"阳光守护计划",通过月度电话随访和专业沟通技巧,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;针对中风险群体,开发"心灵成长训练营"系列课程,包含情绪管理工作坊、同伴互助小组等特色项目,运用角色扮演、情境模拟等互动形式,结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,提升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;对高风险群体则启动"心灵护航工程",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服务,采用认知行为疗法、沙盘治疗等实证有效的干预技术,实施个性化心理援助;建立"成长晴雨表"跟踪系统,实现从筛查评估到分类干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。这种精细化服务模式,有效实现了心理关爱从"大水漫灌"向"精准滴灌"的转变。
在物质帮扶领域,团队创新实施"需求导向型"帮扶模式。通过入户走访、需求问卷等系统调研,精准识别200名困境儿童的实际需求,推出"梦想助力计划"。该计划充分考虑儿童发展阶段性特征:为低龄儿童配备适龄绘本和艺术材料,激发创造潜能;为高龄青少年配置科学实验套装和运动器材,培养探索精神。这种基于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差异化帮扶策略,显著提升了物资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
图为志愿者引导儿童填写心理健康测评量表 通讯员宋莹供图
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实践育人的创新平台,该项目实现了多重价值融合,通过实践深化了"立德树人"的教育理念。社会价值:构建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长效机制;专业价值:形成了可复制的专业服务模式。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"双线融合"的持续服务机制,线上通过云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业辅导,线下开展定点帮扶和成长陪伴。同时,系统提炼实践经验,编制标准化服务手册,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模板。

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孩子们合影 通讯员侯炳旭供图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