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学子三下乡:探访纪都共富园区,解码蔬菜产业振兴密码
7月21日电(通讯员黄嘉欣)为深入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,2025年7月8日,山东理工大学一路前行实践团走进潍坊寿光纪都共富园区,实地调研蔬菜产业发展现状,解码“寿光模式”背后的产业振兴密码。实践团成员在园区负责人的带领下,先后参观了智慧农业展厅、无土栽培示范区、数字化生产车间等区域,深入了解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链条发展体系,感受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。
科技赋能产业升级,智慧农业绘就新图景
“从第一代土棚到第七代智能温室,寿光日光温室的迭代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。”在园区展厅,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寿光日光温室的7代发展模型。据介绍,目前广泛应用的第五代、第六代大棚已实现精准温控和节水灌溉,而第七代大棚则融入物联网技术,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操控通风、施肥、喷药等农事操作,真正实现“人在棚外,掌控棚内”。在数字化生产车间,实践团成员看到了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:打药一体机沿着滑轨自动巡检,水肥一体机根据作物生长数据精准调配养分,当棚内温度超标时,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开启通风装置。“以前种菜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负责人介绍,园区已建成蔬菜供应链综合服务管理平台,通过AI智能识别库实现农事行为全程监管,数字农场3.0系统更是覆盖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流程,让传统农业焕发新质生产力。实践团成员注意到,园区内还设有专门的直播区域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。“我们全年开展助农直播3万场,销售额超12亿元,种子种苗和生鲜蔬菜在淘宝、京东等平台销量稳居全国第一。”负责人表示,通过数商兴农工程,寿光蔬菜正从田间地头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图1 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智能温室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图2 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助农模式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全链条体系铸优势,标准引领产业突围
“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为何落户寿光?”面对实践团成员的提问,负责人指向展厅内的标准认证墙:“这里有4名院士领衔的67名专家团队,已发布4项国家标准、8项行业标准和21项地方标准,让蔬菜品质有了‘硬杠杠’。”据介绍,中心通过感官与营养品质研发实验室,完成237个蔬菜品种的消费者喜好度测试,连番茄、黄瓜的口感都实现“有标可依”。在物流展区,一幅“买全国、卖全国”的流通网络图引人注目。2019年建成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占地3000亩,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,每天有900万吨蔬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,甚至远销海外。“我们构建了‘物流园+批发市场+村级市场’的三级体系,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分中心、香港专销区的设立,让寿光蔬菜直供港澳,实现了从‘田间’到‘舌尖’的高效衔接。” 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,园区正全力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,规划建设的蔬果类预制菜园区已培育出14个特色品牌,3家企业入选全省预制菜百强,推动蔬菜产业从“鲜销”向“深加工”延伸,价值链不断攀升。
图3 为负责人介绍展厅内的标准认证墙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合作社抱团闯市场,新农人激活乡村活力
“一季甜瓜收入三四十万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,实践团成员听到了这样的致富故事。负责人介绍,园区通过2194家蔬菜合作社和1030家家庭农场,带动85%的农户抱团发展,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和销售渠道,还以保底价收购农产品,让农户“种得放心、卖得安心”。在三元朱村展区,“棚二代”的故事尤为亮眼。如今,80后、90后新农人占菜农总数的1/3以上,他们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,将直播带货、智慧管理等新技能融入传统种植。“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思维的革新。”负责人说,园区通过贾思勰新农人联盟,打破地域界限输出“寿光模式”,已在全国认定72家标准化推广基地,带动3500万名群众增收。
图4 为园区丰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增收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无土栽培开新局,绿色种植探未来
“这些蔬菜长在管道里,不用土壤也能活?”在无土栽培展厅,实践团成员被螺旋管道式栽培、气雾栽培等技术吸引。负责人介绍,园区的无土栽培包括水培、基质栽培等多种方式,其中鱼菜共生系统堪称“生态奇迹”——鱼池废水经处理后成为蔬菜的营养液,蔬菜净化后的水再回流养鱼,形成“养鱼不换水、种菜不施肥”的闭环。 在荷兰桶栽培区,椰糠基质引起成员们的兴趣。“这是椰子外壳打碎制成的,成本低、可重复使用,特别适合家庭种植。”负责人说,通过立体栽培、廊架式种植等模式,园区11.7万平方米温室实现“四季常青”,土地利用率提升30%以上。而种子墙上,170多种包衣种子更是彰显“中国菜芯寿光制造”的实力——这些自主研发的品种,既抗病虫害又能提升产量,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。
图5 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无土栽培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图6 实践团成员参观鱼菜共生系统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座谈交流话挑战,共绘振兴新蓝图
在座谈会上,负责人坦言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:机器人采摘技术尚未成熟、年轻劳动力流失导致人工成本上升、部分地区标准化推广难度大等。“但我们正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人才,联合科研机构攻克技术瓶颈。”他表示,寿光将继续以“拓展创新寿光模式”为己任,在种业研发、预制菜加工、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。实践团成员刘晓一表示:“此次调研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,‘寿光模式’的核心不仅是技术创新,更是‘全链条思维’和‘共富理念’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们要把这些经验带回去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”据悉,纪都共富园区已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、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标杆。从冬暖式大棚到智慧农业生态,从产地批发市场到全球供应链,寿光正以蔬菜产业为笔,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。
图7 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寿光模式。
通讯员 郑安慧 摄
- 扫一扫 分享悦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