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态势,探寻"寿光模式"的创新密码,2025年7月21日,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"一路前行"实践团走进寿光纪都共富园区,实地调研智慧农业发展成果,解锁从"一粒种子"到"一盘好菜"的全链条振兴路径。
科技赋能农业,智慧大棚显神通
步入纪都农业园区,错落有致的智能温室大棚映入眼帘。讲解员介绍,园区已实现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,第五代、第六代大棚广泛应用,第七代物联网大棚更可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温湿度、光照等环境参数,真正实现"人在千里外,棚在掌中管"。
在无土栽培展厅,螺旋管道式水培、廊架式气雾栽培、荷兰桶基质栽培等技术让人目不暇接。其中鱼菜共生系统尤为引人注目——鱼池水质经净化后成为蔬菜营养液,蔬菜吸收养分后又反哺鱼池,形成"养鱼不换水、种菜不施肥"的生态闭环。"这些黑管既能喷药又能降温,温度异常时还会自动报警。"讲解员指着大棚顶部的智能设备说,通过水肥一体机、自动放风系统等数字化装备,如今一对夫妇可管理3个百亩大棚,效率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。
在无土栽培展厅,螺旋管道式水培、廊架式气雾栽培、荷兰桶基质栽培等技术让人目不暇接。其中鱼菜共生系统尤为引人注目——鱼池水质经净化后成为蔬菜营养液,蔬菜吸收养分后又反哺鱼池,形成"养鱼不换水、种菜不施肥"的生态闭环。"这些黑管既能喷药又能降温,温度异常时还会自动报警。"讲解员指着大棚顶部的智能设备说,通过水肥一体机、自动放风系统等数字化装备,如今一对夫妇可管理3个百亩大棚,效率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。

图1 为实践团参观纪都园区智能温室,讲解员介绍无土栽培技术。
郑安慧 摄
郑安慧 摄

图2 为气雾栽培装置。
郑安慧 摄
郑安慧 摄
全链协同发展,标准输出促共富
"每天有900万吨蔬菜从寿光发往全国,价格指数更是成为行业晴雨表。"在园区展示中心,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寿光蔬菜产业的强劲实力。据介绍,当地已构建起涵盖种子研发、标准种植、精深加工、物流贸易的全产业链体系,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257个,在全国30多个地区打造72个标准化基地,带动3500万农民增收。实践团了解到,2018年落户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发布54项生产技术规程,从土壤改良到采收包装形成全流程规范。"我们在香港设立专销区,通过'六统一'管理让潍坊蔬菜直供港澳。"讲解员表示,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,寿光蔬菜正从"田间"直达"餐桌",实现优质优价

图3 为实践团观看寿光蔬菜绿色工程流程。
郑安慧 摄
创新驱动未来,新农人接力奋斗
创新驱动未来,新农人接力奋斗
一季甜瓜收入三四十万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"谈及收益,园区农户的喜悦溢于言表。通过合作社"保底收购+利润分红"模式,当地85%农户抱团闯市场,80后、90后新农人占比超三分之一,"两台车、两套房"成为不少种棚户的生活标配。
在数字农业展厅,实践团体验了AI农事识别系统。虽然目前采摘仍以人工为主,但机器人采摘已进入试验阶段。"未来我们不仅要种好菜,更要输出技术和标准。"讲解员的话道出了寿光的雄心——从"中国菜乡"到"标准输出高地",这里正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答卷。
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,"寿光模式"的核心在于以科技突破瓶颈、以标准引领升级、以产业带动共富。正如实践团成员张同学所说:"乡村振兴不是口号,而是从大棚里长出来的希望。我们青年一代更应扎根田野,让智慧与土地碰撞出更多可能。"
- 扫一扫 分享悦读